close

_________________530324860df45

        在圖書館尋書,偶然看見這本「看見你,我找到自己--母女關係成為女性的關鍵生命力」,作者是一對母女,母親是基督徒,是在基督宗教的各種訓練機構,擔任心靈課程的專業教師與講者。

摘要一些有感的段落如下:

「挫折的母親常常是因為沒辦法滿足自己的期望而有壓力,這導致她有一事無成的感覺。這類的母親基本上大多寧願做其他事,也不要照顧孩子。但她又不能承認自己有這樣的心願,於是就否定了真正的自我。那些職場生涯很成功,但之後又因為社會或家庭因素而必須放棄工作來照顧孩子的女性,經常會在這方面感到挫折。

每當我們依照理智、但不按照內心的感覺去作某個決定時,心靈會陷入一種緊張的狀態。我的內心和理智在博鬥,於是這種緊張會演變成怨憤,最後變成挫折感,而且我們還會因為自己居然感到怨憤而有罪惡感。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承認自己的不完美而且沒有興趣做某些事,並重新作決定。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先領悟到,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去打造。我們必須再度將生命的掌控權握在自己手裡,即使這對家庭而言,可能意味著一種轉變。

挫折的母親常把自己看成一種犧牲品,因此將自己的精力消磨殆盡。扮演犧牲品的角色總比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和令人害怕的可能性也就是自己必須為實現自己的願望負責容易忍受。

造成這種態度的原因是一種潛藏的失敗感。挫折的母親在童年時期可能沒有獲得自己希望得到的關注、愛和支持。因此如今在扮演母親的角色時,她想證明自己是更好的母親,但又承受不起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也許她必須痛苦地認識到,自己並非完全不知道自己母親自私的傾向。但挫折的母親無法承認這個事實因為如此一來她就不能再對母親抱持怨憤的心態,也沒辦法因為自己是個「更好」的母親而有勝利感。然而,承認自己有極限會使她與母親產生內在的連結,也會使她朝向長久以來渴望與自己更親密這個目標踏出第一步。」

「挫折的母親常覺得自己是周遭環境的犧牲品,她的每一個行為舉止似乎都在說:『不要給我任何壓力』很有可能她沒有得到實質的幫助,因此要作一位無微不至的母親,使感到備加困難。從熟悉的環境搬遷出來或不幸福的婚姻都會引起這種行為。例如父親為了工作之故需要搬家,母親也許表面上同意這次搬家,但心裡卻拒絕。她主要的感覺是:我也沒辦法,我們需要這份新工作,我必須妥協。於是有些女性會在新的住處拒絕與建立關係,拒絕開啟自己的新生活。她寧願陷在挫折沮喪當中,也不要告訴自己:我要把這扭轉成對我自己有利的情況。

挫折型母親的長女或么女最能感受到母親情緒上的負擔,於是就不想再將負擔加到母親身上。她想成為一位實實在在的天使,在母親身邊協助她,好能感到自己被母親所愛,但卻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身分認同。就像無微不至型母親和女兒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一樣,挫折型母親也和自己的女兒形成兩個完美、而且像拚圖塊一樣可以緊密結合的對應面。女兒學會自己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舉行,才能給母親製造最少的麻煩。她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己所能使母親的日常生活沒有壓力。長大成人之後,她會選一個讓母親感到驕傲的職業,並選擇一個母親能接受的對象。由於女兒總是把眼光放在母親而不是自己身上,她就失去了自己的身分認同。有時候,女兒會很快就找個對象安定下來,來給自己已經和母親切斷臍帶的錯覺,但結果又陷入同樣的情況: 她如今順從的不是母親,而是自己的另一半,好能從他的愛中感受到自己有價值。另一些天使型女兒不敢走出這一步,而是待在母親的身邊。可是,天使不可以忘記,自己也具備有飛行的能力。」

女兒不應為挫折的母親負責,因為身為成人,母親有各種機會對令人失望或限制的情況作出反應。如果女兒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一直陷在罪惡感中。因為罪惡感只會將她和母親綁在一起,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其中的重點亦不在罪惡感,而是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每一位女兒都希望母親過得好,而母親也希望女兒過得好。藉著對彼此說:妳可以為自己做什麼,好讓自己過得更好?可以在他們所負的責任中,強化彼此。這句話可以使正感覺到失望或負擔沉重的人,面對自己的責任。

 

 

個人心得: 以上段落是節錄的,中間穿插的一些生動案例就沒有抄錄。我在上面的文字看到了此生母女關係的縮影,也看到了自由的出路。紅色粗體字是現階段的我所需要的良藥,我想我會把原本印在感冒藥袋上的醫囑,恭敬地手工抄在紙條上,貼在我書桌前,晨昏定省一番吧。從沉沒在犧牲品的感受裡,要轉而為自覺能負責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我想這是需要更強壯的力量才能辦到的。祈願上天也願意賜給我勇氣與信心,讓我成為一個更完整、更能承擔自己人生的,幸福自由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gicf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